以太坊FOMO、叙事与真正的获利方式
最近市场上闻到FOMO的味道了。
ETH经济机制和价值本源
ETH的货币逻辑与使用场景是强绑定的。核心是销毁量与发行量。ETH的发行在PoW时代是挖矿奖励,PoS是staking奖励,这是系统对验证者的补偿,是网络安全的成本。ETH的销毁(EIP-1559提出)是用户每次交易都要付Gas fee,其中的base fee会被自动销毁。销毁量取决于链上的活跃度和交通拥堵程度。
以太坊的价值是在于人们真的去使用以太坊生态,使用dApp。而人们是否真的使用dApp,可通过ETH的销毁量反映出来。如果对通胀状态和价格做分类讨论。通缩时价格高是正常的,通缩时价格低是没救了的,通胀价格低同样也是没救了,唯一值得关注的是通胀时价格高,这可能就是脱离基本面了。
对于被炒作影响的风险资产,FOMO的全过程是很清晰的:1)新闻事件/新的叙事来了;2)聪明人看到了“愚蠢人的预期”,发现市场会有FOMO,提前买入;3)FOMO,情绪高涨,更多晚到的散户进场追高;4)横盘震荡或者小幅回调,这时新资金乏力,老资金出货,情绪开始分裂,散户犹豫是否拿久一点会涨。此时最考验交易者的心智,很多人其实想对了,但没有给预期演化足够的时间,人们忘记自己决策的初衷、证据和逻辑链条是否仍然成立,被市场催眠了;5)回调触发恐慌,FUD,再dead cat bounce或者drip drop,这时大趋势已经变了,情绪慢慢冷却,回归到基本面定价;6)进入新一轮认知构建或叙事重塑(等待炒作)。
加密货币世界的价值,很多人买的不是现在的价值,而是对未来生态的押注,而FOMO正是对这种未来押注情绪上的放大。我更倾向于去忽略这个预期,而是真正去关注人们对行为——即如果造成了FOMO的新闻事件/叙事没有真正改变人们对dApp使用的认知,那么就是泡沫。可以在https://ultrasound.money/这里看到实时的通胀和通缩情况。
叙事决定了注意力、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
贾雷德·戴蒙德在书中总结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的4个因素:
1、较高的经济效益。否则就被用来当玩具了。
2、社会价值与声望。这个因素常常比经济价值更显著。比如戴几百万的机械手表而不是智能手表。
3、兼容既得利益的程度。比如目前最流行的键盘键位,windows系统。
4、新技术的优势是否被展现。
技术是魔法,是目的(而技术的目的可以是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而不是影响力工具。叙事才决定了注意力、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而这三者最终决定了技术的进化路径。宏观叙事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力,短期看这个影响力比技术要大得多。
而且,常常让人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的是,傻子的共识也是共识。在研究时,要第一性原理深入技术底层,脑中不留疑问,但是行动时,永远不能低估新闻宣传或是kol瞎扯的权重,也不要忘了当时的自己投的是叙事还是价值。
那么其实可以:
1、更“结构性”地看情绪的生命周期。比如市场情绪的生命周期是怎么样的?哪些信号意味着FOMO变成euphoria(狂热)?哪些时候其实是FOMO的“伪装”?(比如庄家拉盘前的假新闻)
2、把这种认知迁移到更广阔的人类领域。假如我们把加密市场当作一个人的大脑来看,它现在是哪个阶段?它是青少年吗?冲动、情绪激烈、信息过载?它的“潜意识”是X吗?它有没有自我觉察?那“集体潜意识”又在什么地方沉淀?它的“阴影”是什么?泡沫?剥削?韭菜文化?
以上全都很难在市场中获利
以上全错,因为以上的思考方向很难在市场上获利。
真正的市场上,“新的叙事”不是依次出现的,而是一层一层、一浪接一浪的。结构性的去看待情绪的生命周期、按公式做题根本不可能。
就算记录投资日记,人类的心智还是不稳定的。在市场中,记忆永远只有2天,认知最高拉到30天,而演化可能是3到5个月。
真正在市场上能获利的行为:
1、信仰+buy & hold足够长时间。比如近期相信agent可以用智能合约来计费,从而让agent可以触碰现实生活的财务决策,以及用智能合约来与其他agent协调,agent在此技术下会成为真正的agent;在长期真正相信未来的财富会是各种智能合约和它们排列组合之后的衍生品,甚至杀死“变现”这个概念。那么请买,而且看起来还有至少一轮周期。
2、不参与行情,从情绪里获利。“做淘金潮卖牛仔裤的人”
3、量化交易。这其实源于人们对复杂系统掌握的欲望以及对秩序之美的追求。技术原理上不困难,算力上个人笔记本不够用,某些超参数的确定难度比写出整个模型的训练的代码要麻烦得多。不过普遍比人交易要好很多。自认为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最合适的是多资产配置加上根据涨跌的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