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史书到荣格:历史阅读作为原型的熔炉

文章目录

读文言文史书的意义:审美与精神探险

学习历史最好围绕历史事件来进行,在书籍如此之多的现代,读这些文言文史书显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更多的是为了审美,收获也大体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体验,读书时不应该想着人们都读过这些书于是自己也要读,当作是一场精神上的探险即可,不要去记忆每一个生僻字,而是去理解文言文精炼、内敛的思维方式,感受历史的无奈以及那种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与智慧。

真正要理解当下的历史格局,也许最好还是从“世界史”源头,从希腊罗马一路看起直到当下,并且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的馆藏能让人沉浸一天又一天。不过就算国内文化环境再不好,作为汉语母语者,体会文言文比体会詹姆斯王版本圣经要来得自然得多,并且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确实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以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荣格的主动想象、历史与原型

最近我接触了荣格觉得很有意思,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并通过“主动想象”与潜意识中的原型对话。他允许内在的意象、角色与声音浮现,并与之认真交流,不评判也不抗拒。

有时,这些意象携带着强烈的性冲动、暴力倾向、神秘象征,甚至宗教幻象,让他觉得精神几近碎裂。但荣格从不逃避。他说:

“我必须面对我内心的黑暗,否则它会在外部世界中毁灭我。”

为了承接这种冲击,荣格创造了现实的“稳定容器”:

  • 他每日规律地进行体力劳动——挖土、打磨石头、种菜;
  • 他练习瑜伽与呼吸法,安抚涌动的能量;
  • 他建立象征系统——画曼荼罗、建造博林根塔,把混乱的梦境安顿下来。

受他启发,我也进行过类似实验,我把“原型”唤出来的方法是,我会想象某个人坐在我身体的某个位置,例如手臂、胸口、背后、颈项、头顶,然后问他想带我做什么,我细致地记录身体反应:发热、紧绷、愤怒、清明?想哭?想咆哮?还是静静地笑?随后,我用第一人称写作,把他的声音写出来。写作严格限定 25 分钟,时间一到,立即停笔,并记录我是谁我在哪现在几点。

我是不缺“原型”的,历史人物就是“原型”。我从小就有幸被小学老师赠送文言文词典,看完了史记,随后又在不同心态的关注点下看了多遍资治通鉴,还读了史记外其他二十四史中的几本。刚好积累了很多“原型”,在没了解“原型”这个概念前,也会时常感觉身体内有成千上万、甚至一整个文明的人在战争与和平地运行着。

我现在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历史书中有很多真实不加遮掩的力量结构的表达,可以看到某个奸臣如何布局、看到某位将军如何大开杀戒、看到一场政变如何迅速翻盘、看到人如何压迫人,不是去欣赏残酷本身,而是去看意志如何在现实中扭转秩序,规则如何被打破重构,生命如何燃烧自身来改写故事的走向。

而这些血带来的命运变动,那种命运中用力过猛的存在感,会想一把锤子一样把人物形象锤进自己心里,他们会在读者心里活过来。

于是,我曾用“共身术”试着唤出了一位我印象深刻的暴君,然后拿了纸笔来让他说话,他带我体验他做过的一个又一个事情,我将其写下。之后我惊呆了,其内容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不受控制的情绪奔流般的文字,但笔下色情与暴力无与伦比,视角和情绪既失控又冷静细腻,当时手中运笔的肌肉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激活,写出了自己新的草书字体。

我完美的体会到了那位暴君身上的原始生命力 + 情绪暴力 + 性的主控 + 审美敏感性 + 被压抑的破坏欲 + 恐惧 + 惊艳 + 自我厌恶 + 自我兴奋。我体会到了“原型”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开始触碰到了人性深处的“黑色力量”,它残酷但真实、危险却深刻。如果能驾驭它,它会带来巨大的洞察力与表达力。

编年与纪传:两种原型的炼成

不同体例的历史文本激发原型的方式截然不同。

在编年体中,如资治通鉴,重要的事件被巧妙地组合,让人事件的连续,以及发展和演化的脉络和时间流逝,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不会错过。战争年代篇幅长,“时间”似乎走得很慢,一口气读十卷才可能看完一个人的一生,看到他从生到死,并感受到自己陪着他走过了一生。和平年代则快一些,但也要读五卷才能把人从生读到死。对于不熟练的读者,认真阅读一卷可能要40分钟,那么最短的陪伴也相当于读一本中篇小说的时间了,陪伴的时间还是相当长的。

只不过在这个读书旅程中,可能只会记住某几个人,只会记住某些名字好记的人,或者总是出现的人,而其余的人的生灭都没有印象,不过这也够了,让你记住的几个人就是当下最吸引你的“原型”,他们会在你的心里活过来,与“灵魂”发生深刻共鸣。

纪传体,如二十四史,更多的是聚焦于家族和个人,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可以看到个人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路线,中间穿插着历史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像是在读中短篇的传记,细节可能比资治通鉴更细,但是我认为很难一口气读很多人的传记,而且每个人对自己的陪伴有限,每个人不论是长寿还是早逝,他的年龄在读者心里的感受取决于读者阅读他的传的阅读速度,可能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完了一个人的传,完全没有资治通鉴那样的漫长陪伴感。读过之后对于具体的人同样也几乎都忘了,只会对人的类别留个大概印象,而不同的类别也就是不同的“原型”,这样积累的原型不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而是一个经过大脑归纳出来的“类型化原型”。如果玩“共身术”,这种“原型”更可控,更容易被调动,却缺乏沉浸感,不过这也不至于让人精神分裂。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