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无意义宣言

文章目录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 Ecclesiastes 1:2

一个幽灵,在现代职场上空游荡,那就是工作的幻象。

昔日的教条告诉我们:只要忍受苦痛,终有一天,你会因金钱、因晋升、因稳定而获得幸福。

但是今天,我们必须冷酷地揭露:这一切,都是谎言。

一、工作的本质

要想让人误以为他不是奴隶,只需要称他为雇员。工资不是财富,它只是生存的配给。

你以为努力加班能换来积蓄?荒谬!

房贷、物价、通胀、社保的黑洞,会吞噬你全部的收入。你所得到的,不过是“活下去的许可”。

你卖掉的不是八小时的劳力,而是整个人生的控制权。你每天在公司门口打卡的那一刻,已经把自由交了出去。

打工的本质是什么?

牛马们常用的表情包说的就是实话:工作=坐牢。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1] 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
这是英国哲学家边沁设计的一种监狱结构:囚犯被关在环形牢房里,中央有一个瞭望塔。囚犯看不到守卫,但随时可能被监视,于是他们会主动规训自己,保持安分。

听起来耳熟吗?
这不就是现代职场的日常吗?

  • 监控与打卡:公司不需要时刻有人盯着你,只要有考勤系统,你自己就会老老实实打卡。就算wfh,always on的zoom会议也让你时刻警觉。
  • 绩效考核:你不知道领导什么时候会查 KPI,于是你不断自我加压,把自己变成“最努力的囚犯”。就算你知道准确的绩效时间,如每年两次的 performance review,你早已忘记半年内做了哪些事,就算你时刻记录并认真填写了,《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一书中告诉我们,事实是你的绩效只和你与 PP (绩效伙伴) 的关系或者你的 PP 与领导的关系有关。
  • 办公区布局:开放式工位,谁都能看到谁,你连偷偷摸鱼都要提心吊胆。
  • 企业文化:看似积极的口号——“拼搏”“奋斗”“主人翁精神”——其实是一种精神控制,让你心甘情愿把身体和时间奉献出来。再好的文化,等到公司上市后,都只成为了 PR。

这就是规训。

公司不需要鞭子,它只需要制造一种“随时可能被监督”的氛围,就足以让你困在自我奴役中。

更可怕的是,这种规训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你下班后还要回消息,因为“团队需要你”。
  • 你假期不敢关机,因为“项目不能停”。
  • 你甚至在深夜做梦都在工作,因为“绩效考核”压在心头。

现代职场,就是一座无形的全景监狱。

福柯说过:

现代社会最恐怖的地方,不是监狱变得像学校,而是学校、工厂、军队和公司,统统变得像监狱。

你以为自己是“自由人”,实际上,你每天的作息、行为、语言、乃至思想,早就被制度化、规训化。

你以为“打工是为了自由”,讽刺的是,正是打工让你一生都活在监狱的阴影下。

二、晋升的本质

金字塔的顶端,位置永远稀少,而大多数人注定是基座上的石块。

高薪的工作,500强的高管,全球 500 强总共也就 5000 个高管席位。即便慷慨一点,加上区域总监、分部负责人,算 5 万个位置。

就算你有幸晋升到了这些岗位,你真是赢家吗?

——你曾是那个自信满满的玩家,信奉着商业世界的“潜规则”。 你不断完成 10x 飞跃,把自己不断 commit 到一个更高的角色 [2]; 你精准计量着每一小时是 boost your energy 还是 drain your energy [3]。 你以终为始、统合综效,你就是高效能人士的原型。 你甚至教导着身边的年轻人,人生不该是线性的 “有限游戏”,而应是永不设限的 “无限游戏”。[4]

你以为自己洞察了世界的真相,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恭喜你,你通关了这场游戏,成功晋升到金字塔的顶端,那全球500强的高管席位。

你坐在办公室里,坐在头等舱里,在合作方的会场里,以为自己在做“大事业”,以为自己的人生在升值。

然后你去看麦肯锡的报告:全球 500 强企业 CEO 的平均任期只有 5 年。

哈哈没错,五年。五年不到,你管理着几百亿美元的业务,你是办公室里的“王”,全球战略在你手里翻云覆雨。

可五年后呢?——当然是被“更加优秀”的年轻人取代了。你拼尽全力,突破重围爬到最高点,也不过是个随时可能被替换的商品。(更别提中途掉队的人,根本无处安放。)

而你的所有财富基本就是这几年积累的。而即便你年薪千万,五年也不过累积 5000 万。假如每天花0.01%,也即每年3.65%的损耗,那每天只能平均花 5000。嗯,还不够负担这几年习惯的平均每天报销的费用。

当然了,年薪千万时,你可以撬动巨大的杠杆,你深知借助职场和金融规则,你自信自己的执行力和精算能力,你知道“贷款需要还的仅仅是利息”——你完全想象不到、想都不敢想没有负债的生活该怎样睡觉。因为你深知,只有保持高杠杆率,才能维持你“精英”的幻觉。

那么恭喜,如果想保持高杠杆率,请接着打工吧,你的资产还不到更富裕阶层的小数点,但你已然从“中上”滑落,之后只能往下走了。

所谓晋升,不过是延长剥削的黄金锁链。
你得到的头衔,不是权力,而是枷锁;你获得的职位,不是自由,而是更沉重的责任。

你自以为向上攀登,实则只是换了一种姿态跪下。

三、效率的谎言

任何人都能发现公司中有大大小小可以优化的地方。

而“我们要降本增效!”

这是公司高层最爱挂在嘴边的口号。

但事实是,公司从不需要效率,它们需要的是垄断。

在许多公司,真正的力量源于对市场、客户或资源的垄断,这让它们可以无视效率低下,依然活得很好。而一旦失去垄断优势,陷入竞争的汪洋大海,它们也不是通过提高效率来取胜,而是转向内卷。

这种内卷并非追求真正的效率提升,而是通过无意义的加班、复杂的流程和毫无产出的会议,让员工疲于奔命。其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客户关系、销售网络或市场声量,而非精益求精的内部管理。可笑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模式反而会变得更加僵化和科层化,将“效率”彻底变成一个用来压榨员工的空洞口号。

我们可以概括——公司需要的是权力的幻象。

公司要的不是创造,而是重复;不是成长,而是消耗。公司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顺从;不是灵魂,而是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

除去人人都在摸鱼装作很忙以外。[4]

一个北美高管一个月跨国电话的费用,比中国普通员工一整年的工资还高。

在总部,员工出门叫 Uber 报销理所当然;在中国区,却有人小心翼翼计算项目 utilization,战战兢兢地填报工时,好像浪费了半小时就是原罪。

所谓效率,不过是规训的手段:

  • 员工必须按 KPI 自我鞭挞;
  • 中层必须用 PIP 裁掉“低效”的人;
  • 底层必须拼命加班,证明自己“有价值”。

可笑的是,这一切努力,往往毫无意义。

一个客户的小问题,能让整个团队加班半个月; 算上工时、资源、人力,成本可能上百万,最后换来的,却只是一个市场份额的进一步萎缩,或者区区一千元的微薄收益。

为什么?

因为真正决定公司资源分配的,不是效率,不是价值,而是声音的大小。

SOV(share of voice,话语份额)永远大于 ROI(投资回报)。
在会议室里,谁闹得凶,谁拍桌子,谁能制造更大的声势,资源就向谁倾斜。

所谓现代企业,不过是一出草台班子。

员工被要求精打细算,追求效率;而上层却随意浪费,只为维护自己的权力格局。

最终,效率不再是手段,而是一个笑话。

打工者越高喊“效率”,就越成为这个笑话里最廉价的笑点。

四、体面与卑微

当你初入学堂之时,家长或者老师告诉你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句话,像烙印一样,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髓。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们从小便知道,读书好,吃斯文饭,是唯一体面的道路。

小学要拿三好学生,初中要学竞赛上好高中,高中要拼排名。

然后一路披荆斩棘,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知名大学,出国交换,卷GPA,发paper。

终于,你走上了那条被称作“正途”的窄路。

大学毕业后,你进了“高收入”的外企,或者央企,或者当了公务员,吃喝不愁。成为了“白领”。

从此,白领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可笑的“体面”:

以外企为例吧。白天在写字楼里,做着熟练的 PPT,catch-up 着 context,在各种 meeting 中 manage 着 stakeholders,align 着 expectation; 晚上还有个跨时区的 call meeting,你戴着耳机,在出租屋里盯着屏幕,点头如捣蒜, “any feedback or comments?”。

白领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报销几张咖啡的发票,每个月信用卡刷八千,自动还款,你觉得自己接近了世界。

在这一切幻象的支撑下,白领的眼里看不见那些“没读过书”的人:

看不见工地上的民工,看不见街角的小老板,看不见那些把 executive presence 叫做“气场”的乡下人。他们可能是图文打印,可能是快递站的,顺便卖点卤菜,可能是物业保洁......

在你白领的世界里,他们是“没混出来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走正道”。

然而残酷的真相是:

他们的收入并不一定比白领低。

“小老板”级别的,卖小吃、开理发店、跑二手车、做装修,一年几十万的大有人在。收入超过白领。

他们虽然粗糙,但他们是城市的“土著延续体”——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和这个城市建立起最直接、最草根的联系。

他们每天都在与这个城市的脉搏直接互动,他们知道哪条街的生意好,哪个小区的居民消费能力强,他们是城市活力的真正参与者和制造者。

他们的生活虽俗,却是完整的、带有呼吸感的。他们面对城市的浮生百态,也构成了都市的消费型业态。这才是“城里人”。

也是实际上是与富人共享同一片生活气候的。

而你白领呢?

你虽衣冠楚楚,却只是机器的一个螺丝钉。

你的生活圈子往往局限于公司、办公楼和附近的居住区。

你工作时间长,业余生活也可能围绕着同事和职业圈子展开。

你生活虽然高效,但却缺乏与城市多样性的接触,就像生活在一条“生产线”上,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你的收入,是工资,是变相的农耕,你用青春收割月薪,用时间收获 KPI,和“乡下人”挥汗种田并无二致。

你的投资,不过是胆怯的余额宝、基金定投,和彩票没什么区别。

你以为自己职场白骨精,其实都是依赖于雇主的眷顾,一纸裁员通知,就能将你打回原形。

更讽刺的是,你明明卑微,却仍然站在鄙视链顶端,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你在写字楼里用英文讨论 global strategy,却看不见街头小店里真实流动的现金流。你 break down 着各个市场,却看不懂城市中有几种人群。

他们的卑微,是显而易见的,是生存的挣扎,但他们的每一分收入,都源于自己的决策和劳动。他们是自己王国的君主,哪怕这个王国只有三尺柜台。

而你呢?你的卑微是被精心伪装的。你以为自己是公司的“左右手”,你以为自己是“像管理公司运营一样”管理自己。但事实上,——

你不过是一台精密的生产工具。你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加班,都被输入到一个你无法掌控的系统里,为你并不拥有的大厦添砖加瓦。你所拥有的‘体面’,并不是你的能力和价值所赋予的,而是雇主的一时恩赐。

这让你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性。你害怕失业,害怕被替代,害怕被同龄人抛下。你不敢离开,因为你清楚地知道,你所拥有的“体面”,比任何一种卑微都更可怜,因为它是一种自我欺骗。


[1]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Michel Foucault.

[2] 10x Is Easier Than 2x. By Benjamin Hardy and Dan Sullivan. 不过好书确实是好书。

[3] The Great CEO Within. 用这本书来学着成为企业家是好的,用来成为打工人就很讽刺了。

[4] Bullshit Jobs . By David Graeber


只破不立,未完待续。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